48億沒了!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下面跟著瀚而普進口外貿代理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更多進口外貿代理歡迎來電咨詢瀚而普上海外貿進出口公司,服務熱線:021-35383360
近日,小米印度被凍結大量資金一事又有新進展,48億元或被正式沒收。
此外,印度政府還對在印的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提出了多項新要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等要由印度籍人士擔任。
網友笑稱,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小米48億元資金或被沒收
據報道,印度執法局9日向小米科技印度分公司和3家銀行發出通知,指控小米違反《外匯管理法》,“非法向外國實體轉移資金”。
報道稱,上訴機構按照印度外匯法,在去年凍結了小米555.1億盧比(約合48億元人民幣)。這次通知或意味著上述凍結資金將被正式沒收。數據顯示,小米集團2022年經調整凈利潤為人民幣85億元。這筆資金相當于小米去年凈利潤的57%。
目前,小米印度分公司、小米科技印度私人有限公司(Xiaomi Technology India Private Limited)、小米科技印度首席財務官拉奧(Sameer B. S. Rao)、前董事總經理賈殷(Manu Kumar Jain)、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也收到有關通知。
小米相關人士回應媒體稱:“小米在全球范圍內堅持合法合規經營,并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
公開資料顯示,自小米2014年進軍印度市場以來,其步伐相當迅速,2017年就已成為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Canalys研究顯示,2022年,小米依然領跑,在印度智能手機份額排名第一,份額達到了20%。
去年小米申訴,沒有回響
2022年4月,印度反洗錢執行局指控小米及其旗下印度子公司自2015年開始以“支付版權費”的名義向小米集團等3家海外實體進行匯款,這一行為“違反”了印度的《外匯管理法》,因此執法部門扣押了小米子公司的相關賬戶資產。印度中央執法局從小米的銀行賬戶中凍結涉及555.1億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48億元)。
當時,小米印度公司發布聲明表示,公司向銀行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和賬單都合法且真實,支付的這些版稅均用于在印度版本產品中所使用的授權技術和知識產權。決定提出上訴。
2022年10月,印度當局宣布維持印度反洗錢執行局作出的決定,拒絕解凍該筆資金。
要求印籍人士擔任CEO等職位
而繼小米48億元資金或被印度沒收外,印度又提出離譜的新要求。
據印度《經濟時報》13日報道,印度政府還要求中國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智能手機制造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擔任首席執行官、首席運營官、首席財務官和首席技術官等職位。此外,政府還指示他們將合同制造工作委托給印度公司,開發有當地企業參與的制造流程,并通過當地經銷商出口。
6月13日,一位熟悉中企在印度情況的人士表示,印度政府的這種行為等于“變相收購中國企業”。
簽證障礙影響投資生產
除了面臨越來越多的審查、調查以及無理的要求,在印中資企業面臨的另一主要挑戰是簽證問題。
印度《商業世界》周刊網站6月8日發表“印企因中國專業人員簽證延誤而受到打擊”的文章。文章指出,由于印度政府對中國公民實施嚴格的簽證審批,并嚴格審查來自中企的投資計劃,印度企業正面臨負面影響。
多名受訪行業高管表示這種狀況導致相關項目被延誤甚至取消。迪克森技術公司等印度本土電子產品制造商,正遭受這種困境,因為它們的擴建項目受到印方不向或延遲為中國工程師發放簽證的影響。正如(印度)高管們所言,為克服該障礙,一些公司正把技術人員派到中國接受生產線安裝等技能培訓。
更多潛在投資者對印度望而卻步
英國《金融時報》6月9日發表題為“與中國有關的企業和投資者正尋求重返印度”的文章,指出一些與中國有關的科技公司正找到重新進入印度的方法,這給投資者帶來新希望:此類業務可以克服兩國貿易緊張局勢并推動新增長。但印度仍嚴格限制來自中國的投資。預計這種情況將繼續。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投資者參與53輪印度科技公司融資,價值28億美元,相比之下,2019年分別為72輪和31億美元。而涉及新加坡實體對印度的風險投資交易,從相關規定變更前2019年的68項躍升至2022年的205項。一名為中國客戶提供對印投資建議的新加坡律師說:“感覺投資者將投資實體設在新加坡而非中國,可能有助于審批程序。”
嚴重延誤和嚴苛要求,令許多潛在投資者(對印度)望而卻步。中國某風投公司負責人說:“2022年出現科技融資斷崖式下跌后,印度痛苦地意識到中國的投資對其初創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完全關閉水龍頭的效果并不好。”
上海瀚而普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進口外貿代理、出口外貿代理及自營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國際供應鏈業務為主的專業化、多功能、綜合性的進口外貿代理公司,我公司也提供預歸類和產地證服務,24小時應急響應,提供進口凍品冷鏈消殺、區內倉儲、出口外貿代理、清關等一攬子進出口服務,出口外貿代理熱線:021-35383360。
轉自網絡,如侵刪。